双烟村位于湖南省安化县烟溪镇东部,地处雪峰山麓腹地,东临资水,山环水绕,风光旖旎。村部附近一棵有千年历史的银杏树,静静记录下这个古老村庄的历史变迁。在抗日战争期间,红军也曾在这个村庄短暂停留,并留下了红军为村民修路、村民为红军战士治病获赠烟斗、村民被感召毅然参军北上抗日等故事。
银杏无言,老百姓向后辈口口相传,却未向外人道,直到近年来随着当地史料收集工作的开展,这段封尘的历史才逐渐为外界所知。
双烟村鸟瞰图。记者 周翼 摄
近日,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,潇湘晨报记者赶赴双烟村,听当地村民讲述这个村庄的红色记忆。
千年银杏树下的屋场会
站在双烟村的村部,眼睛一下子会被距离100多米处的银杏树吸引。走近看,银杏树高20多米,树干粗壮敦实,要三四个人方能合抱。根据树干的上古树铭牌信息,这棵树有1000年的历史。
展开剩余85%从小住在银杏树旁的老人尹普勋今年73岁。据老人讲述,古树栽种于北宋年间,传说最早是一个外嫁当地的女子栽种了这棵银杏树,千年以来,当地村民都把这颗古树当作神灵一样供奉,如果有什么心愿会挂一段红布来进行祈祷。
千年古银杏树。记者 周翼 摄
尹普勋称,在抗日战争期间,由于当地受到日军轰炸,银杏树的两个主枝干被炸掉了,但并未影响银杏树存活,如今依旧茂盛。同时,这颗银杏树下还曾留下红军的足迹。
据史料记载,1935年11月,红军第二军团在贺龙、任弼时、关向应领导下与萧克、王震率领的第六军团在湘西会师后,高举“抗日救国”旗帜,经过安化县前往贵州实现战略转移。在村子里老一辈的说法中,其中有少量的先遣部队在村里停留,后续也有大部队在此过境。
尹普勋在接受采访。记者 周翼 摄
尹普勋称,他曾听父亲说过,当时红军来到村里,一个牵着白马的红军相中了这个地方,并在这树下召开了一个政策宣讲会,宣传红军抗日救亡的主张,宣传全国人民团结抗战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道理,大家都深受鼓舞。会后筹到了粮饷,12个青年随他们去当了红军。
红军屋场会旧址。记者 周翼 摄
如今,当地在银杏树下修建了一座红军雕塑,旁边还有一行标语:“团结一致,北上行日。”
27级台阶
双烟村党支部书记尹志锋带着记者继续往西走,经过一段石板路,正要经过一个台阶时,他突然停住脚步。
“这里也是红军当年留下的印记。”尹志锋说,他曾听爷爷讲过这个台阶的故事。
二十七级台阶原址。记者 周翼 摄
尹志锋说,他听爷爷讲,最开始红军来到村里时,由于受到时局的影响,当地老百姓遇到军队过境就会找地方躲起来,最开始对红军也不了解,只有少部分老人因行走不便留在家中。
在家的老人很快发现,这支部队和以前的军队都不太一样,他们不会抢粮食,抓壮丁,借宿也只睡在老百姓的屋檐下,即使借用个什么东西也会支付报酬或者写下借条,同时,还会问村民有什么需要的。
尹志锋说,脚下的路当时是泥巴路,雨雪天气,行走时一不小心就会摔倒,老人小孩常有受伤的,村里一直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,因为没有石板。红军住下几天后,就拿出当时还稀缺的火药从对面的山上爆破采石,铺了27级台阶。
“要知道,红军当时的物资也是十分匮乏的。”尹志锋说,红军解决了村里多年没解决的问题,在村里待了短短几天,就改变了人们对这支军队的印象,老百姓认定这是自己的队伍。
一个烟斗
在红军留在双烟村的日子里,村民尹克勤的爷爷也是见证者之一。尹克勤今年72岁,他的爷爷尹凤林曾是附近有名的“土郎中”,还做过当地的“甲长”(旧时基层管理职位)。
尹克勤从小跟在爷爷身边,和爷爷学习了一些治病的本领,直到现在他也会自己寻草药治疗感冒之类的疾病,红军的故事他没少听。
尹克勤说,红军来的时候,爷爷已经卸任“甲长”的职务,一天傍晚,当时的甲长尹春道找到他爷爷,说红军需要筹集粮食,尹春道当时筹集了一圈没有弄到粮食,之后来找他爷爷帮忙。
尹克勤在接受采访。记者 周翼 摄
当时红军的作风尹凤林早看在眼里,并和“甲长”一起出了门,到条件较好的人家发通知,要大家到尹氏公祠开会,在会上尹凤林动员大家为红军筹到了粮。
红军的后续大部队经过双烟时,尹凤林看到一些战士生病,其中包括一名红军小战士,战友们正焦灼地为他们想办法,尹凤林从家里取来草药,先帮战士医治伤腿,他用黑茶水将小战士的伤口洗一遍,敷上草药,用布包扎好。又细心地为另外的病员诊断,确认他们分别患的瘴疠和疟疾等疾病,又细心的为他们治疗。
一位留胡须、长官模样的红军掏出两块银元放到尹凤林手上,尹凤林说什么都不肯收,见尹凤林爱好抽烟,红军又拿出手中烟斗要送给他,尹凤林推辞不过,才收了下来。
烟斗原物。记者 周翼 摄
尹克勤说,这根烟斗爷爷格外珍惜,几乎很少看他拿出来抽。爷爷过世后,被后辈一直妥善保管,直到几年前,烟斗被他们捐赠到村上的展览馆。
红星命名的寺庙
在村部几公里外的一座名为“苍架趟”的山峰上,一段与红军有关的历史也被当地老百姓反复提及。
这个山峰几乎是村子里的制高点,因形似老百姓煮饭用的“苍架”(生火架)而得名。在山上,有一个名为“三星寺”的寺庙。
与其他寺庙有显著不同的是,寺名的正上方有一个很大的五角星。
三星寺现貌。记者 周翼 摄
62岁的村民汪建万自小生活在山脚下,据他听自己爷爷讲述,这个三星寺原本并不是这个名字,而是叫“苍架躺庙”。1935年,有部分红军在庙中借宿,并在此宣传了“抗日救国”的主张,当时庙中有五个僧人,其中有三个年轻僧人,受到红军的影响,毅然加入到抗日救亡的红军队伍中。
留守寺庙的两位僧人为了纪念这三个参加红军的僧人,决定将庙的名字改成“三星寺”,并根据他们看到红军帽子上的五角星,在用三合土(黄土、石灰、河沙混合的材料)在墙面上构筑了一个五角星形状。
三个僧人和村里加入红军的十多个青年,后来再也没有回到村里,后来当地老百姓则将通往寺庙方向的一条路命名为“三星路”。
潇湘晨报记者 曹伟
发布于:湖南省启牛配资-炒股配资股票-证券配资炒股开户网站-专业股票配资资讯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