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土庙、祆神楼、琉璃牌坊、洪山瓷窑……介休市人文积淀深厚、文化遗产丰富,闻名全国的文物遗存不胜枚举,111项非遗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灿烂的文化。为进一步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,国家税务总局介休市税务局结合非遗企业生产经营实际,宣传税费优惠政策、辅导纳税办税流程,助力匠人办企,守护非遗传承。
01
霓彩琉璃,再现华光
“世界琉璃看中国,中国琉璃看山西”。作为中国建筑琉璃艺术之乡,介休琉璃工艺自成一派。2008年,介休琉璃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介休市税务局聚焦琉璃生产工艺特点,主动对接“非遗”产业化发展需求,用“税惠政策+优化服务”让“税红利”助力“非遗”焕发新生机。
琉璃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刘开宝从起初只生产单一的琉璃瓦起步,逐步发展创立介休市唐源古建琉璃制品有限公司,主动担负起了对介休琉璃烧制技艺的挖掘传承保护义务。在传统非遗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中,如何让非遗产品走入人们的生活、进入市场,是一个重要问题。“用时尚方式创新表达,让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,才能推动文化遗产‘活’起来”,刘开宝的女儿刘文婷说。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不断发展,文创产品也随之迎来了不小的热度,刘文婷抓住这波热度,创新将传统琉璃形象制作成冰箱贴,受到了不少人的喜爱。
展开剩余69%“刚开始创办公司时有点担心,尤其是作为一个手艺人,对经营开店、申报纳税等业务知道得不多。”刘开宝说,“在公司创建及发展过程中,税务部门始终关心支持着我们,发票、申报、优惠政策之类的问题,打个电话、发个微信就能得到帮助,很方便。近两年,我们享受‘六税两费’税费优惠两万余元,在琉璃制作方面更有信心了。”
02
千年古窑,薪火相传
介休陶村盛产陶瓷,村中还有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。洪山窑始烧于唐,盛于宋,历经元明清,属北方典型的民窑,以黑瓷白瓷烧造为主,分粗细两种,装饰手法有刻花、划花、镂雕等百余种。
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,洪山瓷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的挑战。生产设备的更新改造、研发创新、人才培养、市场推广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,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。税务部门近年来不断推出“六税两费”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,大大缓解了企业的资金问题。
“税务局经常开展税费优惠政策的专题培训,并且将申报全流程展示出来,手把手辅导我们操作。税务干部们还利用征纳互动平台、微信群等线上渠道为我们宣传推送优惠政策,去年我们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减免税额就有二十余万元,我们用这笔资金不断研发创新产品,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了。”山西安益洪山陶瓷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表示。
03
一缕清香,延续千年
康熙版《介休县志》记载,“香,出洪山”,这里的洪山就是如今介休市洪山镇,香则指介休“全料香”。
全料香用料考究,从原材料准备到成品一共需要十几道工序。为帮助香料非遗的传承和发展,介休市税务局组织业务骨干深入企业调研,详细了解洪山香生产工艺及销售情况,为企业量身定制税费优惠政策套餐,面对面进行详细解读,确保企业应享尽享。同时,及时解决企业在办税过程中遇到的难题,为企业生产经营节省时间成本,为洪山香产业发展注入税务动力。
“以前我们厂的制香品种主要用于祭祀,应用面比较窄。”该公司负责人郭健美说,“税费优惠政策赋予我们研发创新的底气,经过多年的研发和扩容,我们慢慢地把它运用于茶馆、咖啡馆、中医馆,进行针对性的创新和融合。目前,线香、盘香、竹签香、柏木香等已经形成了规模化发展。”自开业以来,该公司累计享受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等税费优惠近四万元。
介休市税务局立足部门职能,以精准服务为笔,以优惠政策为墨,为非遗产业绘就发展新篇。通过定制政策套餐、开辟绿色通道、开展宣传辅导等一系列务实举措,该局有效降低了非遗企业运营成本,激发了其创新活力。下一步,介休市税务局将继续深耕服务,为非遗产业在新时代绽放新彩持续贡献税务力量,助力其书写更为绚烂的传承发展新篇章。
发布于:北京市启牛配资-炒股配资股票-证券配资炒股开户网站-专业股票配资资讯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